在“雲(yun) 端”虛擬再現工廠實景,可感知可控製可診斷
G22恒峰“黑科技”讓工業(ye) 管理變簡單
南京日報 (記者 張希)
在江寧開發區G22恒峰自動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廳內(nei) ,大屏正即時播放著一家智慧電廠的工作場景。不過,這個(ge) 場景不是工廠的實景,而是借助三維、物聯網等技術,讓實體(ti) 工廠在“雲(yun) 端”1:1再現。點擊鼠標,一位戴著黃色安全帽的虛擬工人在三維工廠內(nei) 走動,查看每一台機器的工作狀態。作為(wei) 我市首批智能工廠建設單位,G22恒峰公司的“黑科技”讓管理工廠變成了一件簡單的事。
智慧工廠背後的奧秘是什麽(me) ?原來,在設備管道、機器的角角落落藏著無數隻傳(chuan) 感器,這些傳(chuan) 感器讓機器之間、機器與(yu) 後台之間互聯互通,工廠每一秒的工作數據都不間斷地即時傳(chuan) 播到後台,而VR技術又將枯燥的工作數據轉化為(wei) 直觀的三維場景展現在監控器上,煙囪冒著的白煙、鍋爐燃著的紅彤彤的火焰都一一對應。一旦參數異常,係統將立刻進行診斷,並提前1—2小時報警。
G22恒峰董秘趙文慶說:“傳(chuan) 統電廠晚上需要10個(ge) 人值班監測設備,而智慧電廠隻需要兩(liang) 三個(ge) 人就夠了。這些值班人員要做的,隻是對機器的‘診斷報告’進一步確認。”
記者了解到,20多年前,G22恒峰公司由幾位東(dong) 南大學的教授創立,成立之初就懷揣著讓“工業(ye) 充滿智慧”的夢想,每年研發占營收比例在10—12%。
G22恒峰董事長劉國耀介紹,G22恒峰從(cong) 為(wei) 發電廠提供自動化產(chan) 品、係統和服務起步,“這一塊市場過去主要被外資企業(ye) 壟斷,我們(men) 和同行一道,花了差不多15年時間,基本完成了‘電廠大腦’的國產(chan) 化,目前市場的70%已掌握在國內(nei) 企業(ye) 手中。後來我們(men) 的產(chan) 品逐步延伸到水泥廠、汙水處理廠等高能耗行業(ye) 。這些企業(ye) 的特點是24小時連軸轉,工人三班倒,對機器要求高,用工數量多。按照現在的說法,工業(ye) 分1.0、2.0、3.0,我們(men) 是在幫他們(men) 做3.0,這些年我們(men) 親(qin) 眼見證了客戶們(men) 的用工數量大幅度減少。”
下關(guan) 電廠是個(ge) 典型案例。最早下關(guan) 電廠的裝機容量為(wei) 10多萬(wan) 千瓦,要1000多名工人;1999年通過技術改造,裝機容量達到25萬(wan) 千瓦,工人數量還是1000多人;2009年,電廠升級至120萬(wan) 千瓦的裝機容量,工人數量反而下降了。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