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3月13日,李強總理在出席記者會(hui) 並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表示,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下去調研看到的全是辦法,高手在民間。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新時代、新征程、新偉(wei) 業(ye) ,江蘇在高質量發展中積累了哪些好經驗?解決(jue) 了哪些新問題?日前,新華日報·交匯點新聞《“蘇”式高質量發展“新三十六計”》全媒體(ti) 采訪行動走進位於(yu) 江寧區的G22恒峰智慧調查研究、走訪問計、探尋答案。
以下轉載自新華日報·交匯點新聞
——采寫(xie) 樊玉立
風景如畫的江蘇園博園裏,“園博超腦”讓遊客感受到更愜意的度假體(ti) 驗;正值用電高峰期的發電廠裏,卻看不見多少忙忙碌碌的工作人員……當工業(ye) 互聯網的“超級大腦”遇上亟待轉型升級的製造業(ye) ,將助力產(chan) 業(ye) 帶來怎樣的提升和改變?近日,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來到南京市江寧區實地調研。
聚焦·課題:打破國外壟斷,將科研成果轉化為(wei) 生產(chan) 力
6月的江蘇園博園,山明水秀,密林鬱蔥。來自蘇州的遊客韋夢蘭(lan) 一家,慕名自駕來園博園景區遊玩。
提前在網上預約好門票後刷碼進園,在園博園入口“人流量熱力圖”大屏上,韋夢蘭(lan) 看到各個(ge) 景點的人流量正實時播報:“南京園人數爆滿……”於(yu) 是,她重新規劃觀光路線,決(jue) 定先去無需排隊的蘇州園遊覽。遊玩前,她又根據電子屏幕的引導,去無人超市購買(mai) 了水和食物。耳目一新的遊園體(ti) 驗,讓遊客感覺更愜意自在——這一切,離不開G22恒峰智慧城市承建的“園博超腦”係統為(wei) 景區提供的智能化管理和運營服務。
時光回溯到30年前。“園博超腦”的雛形誕生於(yu) 南京百家湖畔秣陵鄉(xiang) 勝太大隊二樓,一間小辦公室門前,掛出了招牌——“南京G22恒峰自動化儀(yi) 表有限公司”,公司由東(dong) 南大學的兩(liang) 名青年教師劉國耀和胡歙眉辭職後創辦。
為(wei) 何要辭去當時人人羨慕的大學教師職位,創辦一家儀(yi) 表公司?原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市場上流程工業(ye) 的“核心大腦”DCS等自動化產(chan) 品清一色被國外品牌壟斷,價(jia) 格昂貴、售後困難,完全受製於(yu) 人。“將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成生產(chan) 力,實現產(chan) 業(ye) 報國,這是我們(men) 的初心和夢想。”胡歙眉向記者表示。
▲G22恒峰智慧的國產(chan) 自動化控製係統核心硬件生產(chan) 線
這些年來,為(wei) 了不受製於(yu) 人,研發團隊逐步提升工業(ye) 自動化國產(chan) 產(chan) 品與(yu) 進口產(chan) 品的比例。從(cong) 1:9到2:8、3:7、4:6,到5:5,再到6:4、7:3、8:2。“目前這個(ge) 比例已經達到了9:1。”調研中,南京G22恒峰智慧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G22恒峰智慧)副總裁趙文慶告訴記者。
▲G22恒峰智慧自主研發的控製係統硬件產(chan) 品生產(chan) 線
從(cong) 1:9到9:1,花了二十多年時間。如今,G22恒峰智慧率先在全國推出100%自主可控智能分散控製係統,並於(yu) 2021年在北京通過科技成果鑒定,成為(wei) 國內(nei) 第一家通過國家權威機構認證為(wei) 100%自主可控的DCS控製係統。
“智能分散控製係統像一座工廠的中樞‘大腦’。它的完全國產(chan) 化,為(wei) 電力、鋼鐵、冶金、建材等傳(chuan) 統製造業(ye) 轉型升級奠定了牢固基礎。”趙文慶向記者解釋。
行動·效應:從(cong) “智慧電廠”到“園博超腦”,工業(ye) 互聯網激發創新動能
“大唐南京發電廠環保實時指標:1號機負荷505.5兆瓦,二氧化硫每立方米25.04毫克……”走入大唐南京發電廠,記者注意到,立在工廠門口的環保實時指標大屏持續顯示著最新數據,智慧“綠”動自此奏響。
大唐南電總工程師陳左亮向記者介紹,如今低碳環保、節能減排已經貫穿於(yu) 電力生產(chan) 的全過程。G22恒峰智慧與(yu) 大唐南電共同打造了國內(nei) 首家燃煤發電“智慧電廠”,全麵覆蓋生產(chan) 運營的各個(ge) 方麵,實現由“人防”到“技防”的變革。
▲大唐南電“智慧電廠”工業(ye) 互聯網控製平台
“傳(chuan) 統技術已難以解決(jue) 火電廠麵臨(lin) 的轉型困境,因此我們(men) 運用了雲(yun) 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將電力工業(ye) 技術與(yu) 電子信息技術、企業(ye) 管理技術高度融合,打造了一個(ge) 更安全、更高效、清潔、低碳、靈活的‘智慧電廠’。”陳左亮一邊向記者介紹,一邊不時在電腦屏幕上點擊,隨時掌握每個(ge) 生產(chan) 流程。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自動化控製係統和工業(ye) 互聯網平台的運用,使得電廠鍋爐效率提升了0.5%,降低煤耗1.5克/千瓦時,每年節約標煤近1萬(wan) 噸。
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G22恒峰智慧不僅(jin) 助力“智慧電廠”建設,他們(men) 還自主研發了EmpoworX工業(ye) 互聯網平台。熱力表遠程計量檢定及故障排查、物流庫存平台提醒動態補貨、鋼廠無人行車保持安全作業(ye) ……這些不斷湧現的工業(ye) 互聯網標識創新應用,成為(wei) 點亮數字經濟的“星星之火”。
如今,這套平台已“出海”,“奔赴”印尼、印度、伊朗、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尼日利亞(ya) 等地企業(ye) ,為(wei) 眾(zhong) 多國家級重大海外項目賦能,深度參與(yu) 全球產(chan) 業(ye) 分工和合作。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工業(ye) 互聯網隻能為(wei) 企業(ye) 服務。其實在數字經濟領域,這種一體(ti) 化解決(jue) 方案同樣能助力智慧城市建設和全域旅遊,讓大家的生活變得更美好。”趙文慶告訴記者。
在占地5萬(wan) 平方米的江蘇園博園景區裏,“園博超腦”能快速聯動不同位置的工作人員協同工作,把景區“大喇叭”變成更精準更快速的“三屏聯動係統”。為(wei) 運營方提供客流過載疏散、觀光車排隊擁擠優(you) 化、智能尋人、垃圾桶滿溢報警等服務。
數字化正帶來文旅產(chan) 業(ye) 的乘數效應,以“繡花功夫”精細優(you) 化遊客服務和景區營銷運營,真正實現了全域旅遊發展理念中“從(cong) 主客割裂轉變為(wei) 主客共享”。
▲當客流快要達到預設值時,“園博超腦”會(hui) 發出預警,聯動指揮調度係統對客流進行幹預。
調研·問計:自動化——智能化——智慧化,四招助力“三跨越”
2020年11月,G22恒峰智慧入選國家級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從(cong) “自動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G22恒峰智慧為(wei) 何能持續領跑數字化產(chan) 業(ye) 賽道,產(chan) 品市場占有率在國內(nei) 同行名列前茅?麵對記者的尋訪問計,趙文慶總結出一套向高端邁進的獨門經驗:
一是不等不靠,走自主可控道路。企業(ye) 由高校走出,從(cong) 成立時起,就將創新融入到企業(ye) 基因之中,懷著“科學求實,精誠致遠”的情懷,十多年堅持布局控製係統完全國產(chan) 化。抓住“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工業(ye) 互聯網”國家需求等重大戰略機遇,為(wei) 傳(chuan) 統企業(ye) 提供智能化數字化的解決(jue) 方案,讓品牌價(jia) 值和市場占有率不斷攀升。
二是始終秉承民營企業(ye) “四千精神”。連續十多年,每年把公司營收的10%資金用於(yu) 研發投入,邀請客戶及科研院所一起研發及應用,在“市場需求預測→技術和產(chan) 品創新→應用和推廣→新市場需求”這樣一個(ge) 循環中,將客戶需求直接轉化為(wei) 生產(chan) 力,在創新中不斷進行調整、適應。
三是真正做到“專(zhuan) 、精、特、新”。瞄準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和智慧城市等領域,持續深耕技術創新與(yu) 應用場景,為(wei) 重點細分行業(ye) 提供覆蓋企業(ye) 生產(chan) 運營管理全流程的數字化轉型服務,提升生產(chan) 力;並創新布局,賦能環衛、水務、園區等城市管理領域,助力智慧城市建設。
▲G22恒峰智慧人力行政總監孫扉接受記者采訪
四是為(wei) 一線青年研發人員創造成長空間,讓人才與(yu) 企業(ye) 實現“雙向奔赴”。 在調研中,G22恒峰智慧人力行政總監孫扉告訴記者,畢業(ye) 生入職企業(ye) 後,公司會(hui) 為(wei) 他們(men) 配備“入職指導人”,通過一對一的師帶徒、老帶新,讓優(you) 秀的人培養(yang) 更優(you) 秀的人。在工作中大膽啟用青年,讓年輕人放開手腳,為(wei) 他們(men) 配置資源。“3—5年快速成長為(wei) 能夠獨當一麵、承擔專(zhuan) 業(ye) 技術攻堅克難任務的研發骨幹,5—8年成為(wei) 高級經理,助力關(guan) 鍵業(ye) 務的解決(jue) 。”孫扉說。
建言·啟示:搭建產(chan) 學研平台,引進更多國際一流人才
當前,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工業(ye) 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手段與(yu) 傳(chuan) 統工業(ye) 模式加速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深度重構全球產(chan) 業(ye) 模式。
在調研中,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hui) 會(hui) 士、東(dong) 南大學首席教授李世華告訴記者,工業(ye) 互聯網已經融入我國45個(ge) 國民經濟大類,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聯動發展,創新活躍,湧現出不少像G22恒峰智慧一樣的“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在“智改數轉”領域,為(wei) 製造業(ye) 提供更多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解決(jue) 方案,助力電力、化工、冶金等行業(ye) 實現高質量發展。
李世華建議,有關(guan) 部門可以為(wei) “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高校搭建跨學科的產(chan) 學研平台,引導企業(ye) 與(yu) 高校深度合作,並為(wei) 企業(ye) 引進海外先進人才,以校地企合作共贏促進產(ch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和創新成果轉化。“可以有意識地將一些海外回國的科技人才,引導到這些企業(ye) 中發展。目前國內(nei) 高校裏集聚了很多歸國的優(you) 秀人才,但實際上作為(wei) 創新主力的中小企業(ye) ,同樣也需要這樣的人才和智力資源。”